化石是由什么变成的?化石是怎样形成的?

 2024-05-06 08:25    40  

  简单地说,化石是动、植物死亡后被埋藏于地下,经过地质作用所变成

  的石头.但这一些石头保留了动、植物的形状特征,古生物学家们便是根据

  这些特征,确定出它们是何种动植物.若是动物,则还要运用解剖学的原理,

  勾画出它们的骨骼,补充上它们的肌肉和皮肤,便画出了它们的体形图或雕

  塑成模型了.

  在地球历史中存在过的生物之所以能够保存成为化石,要有生物本身和

  地质环境双方面的条件.首先生物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体,如无脊椎动物

  中各种贝壳、脊椎动物的骨骼等,它们是由无机物组成的硬体,与皮肉、内

  脏等软组织相比,不易遭受氧化或腐烂而消失,因此成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.

  而那些软组织易遭氧化和腐烂,成为化石的可能性就小得多,这就是为什么

  大多数化石都是骨骼和贝壳的原因.第二个条件是生物死后要有它们被迅速

  埋葬起来的地质环境.如海洋和湖泊中,泥沙沉积迅速的地方,生物保存为

  化石的机会就多,否则即使生物有硬体,如果死后长期暴露在地表或泡于水

  中不被泥沙所掩埋,也会被风化作用破坏或其它动物吞食,不能形成化石.

  另外,还需要指出的是,一些无机物的形态类似生物形状(如海底锰结核、

  树枝状痕迹等),但它们并不是化石,因为它们不是生物;而现代才被泥沙

  埋藏的生物遗体,如动物,即便皮肉烂掉,仅有白色的骨头,也不能称为化

  石,必须经过沉积物形成岩石的过程,使骨头也变得坚硬如石,这才能叫化

  石,而这一过程至少需要25000 年的时间.

  从以上可以看出化石保存需要种种条件,各时代的古生物只能有一小部

  分由于条件适宜而成为化石,再考虑到成为化石期间遭受的种种破坏作用及

  现在还没有发现到的化石,已收集到的化石仅占当时古生物数量的很少一部

  分,它们对古生物的记录必须是很不连贯、很不完整的,致使有些生物绝灭

  之谜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不清楚的.

  化石有不同类型,这是由于埋藏环境不同而形成的,大致可以分为四种:

  实体化石、模铸化石、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.

  实体化石 遗体本身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,在特殊的环境中避免了氧化

  和腐烂,如西伯利亚冻土层的猛犸象、波兰斯大卢尼沥青湖里的披毛犀、我

  国抚顺煤田中包含完整昆虫的琥珀等.但这类实体化石并不多见,绝大多数

  生物仅能保存硬体部分,而这一部分也要经过石化才能形成化石,石化作用

  有:

  矿物质充填,无脊椎动物硬体结构中多少都留有空隙,当硬体掩埋日久,

  空隙往往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(主要是碳酸钙)填充,变成致密坚实的实体

  化石;脊椎动物骨骼,其髓质消失留下的中空部分同样易受矿物质填充而增

  加了重量,这也是中药店收购龙骨时,鉴别是龙骨还是骨头的一种方法.

  交替作用,在石化过程中原来硬体的物质成分被地下水溶解带走,而水

  中的矿物质沉淀在被溶解的孔洞中.若是沉淀与溶解速度相等,就能保存原

  __来硬体的微细结构.如硅化石,大家都能在硅化石上看到年轮和细胞的轮廓.

  升溜作用,生物被埋藏后,体内不稳定的成份经分解,挥发消失了,仅

  留下了稳定的成份,形成薄膜保存下来.如树叶,主要成份是碳水化合物,

  经过升溜作用,氢、氧全都跑了,仅剩下碳,形成了碳质薄膜.

  模铸化石 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.生物往往遭受破

  坏,但这种印迹却反映出了该生物体的主要特征,最常见的是植物叶子的印

  痕.有时带硬壳的动物死后壳体张开,泥沙充填进去,在固结成岩后地下水

  又把壳体溶解,在围岩与壳外表面的接触面上留下外模,在泥沙与壳内表面

  的接触面上留下了内模;如果壳体张开不大,基本保持原状,那么充填进的

  泥沙成岩后就称为内核,若是动物死后壳体不张开,当贝壳溶解后就留下一

  个与壳同形等大的空洞,此空洞如再经充填,所形成的核则称为外核.

  遗迹化石 是生物活动时留下的痕迹和遗物.遗迹化石中最重要的是足

  迹,从足迹的大小、深浅及排列情况,可以推测该动物身体的轻重,行走时

  是慢步、疾驰还是跳跃,足迹是爪型还是蹄型,由此可以推知该动物是食肉

  型还是食植物型.例如:发现地上有两排足迹化石,一排小有蹄,一排大有

  爪,行距由远而近,步幅由小变大,经过一段混乱后脚印又出现了,但只有

  一排大而有爪的足迹.这串系列脚印所表现出的含意,是大家都会看明白的.

  属于遗物方面的化石,是指动物的蛋化石和便化石.我国河南省西峡县

  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称得上是世界奇迹.成窝迭垒的恐龙蛋分布在20 平方公里

  范围内,颜色不同,大小不等,形状也不一样,对研究恐龙当时的生活形态

  有着重要的意义.粪便化石中鱼类化石比较常见,可以根据形状、大小来分

  析,如螺旋状的粪便化石就可能是具有螺旋瓣肠道的鱼类排泄的.

  化学化石 有些生物的遗体虽然不能保存下来,但有机体分解后形成的

  各种有机质如氨基酸、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地层中.它所具有的化学分子结

  构足以证明过去生物存在过.国外的专家们曾对三亿年前的鱼类、1 亿多年

  前的恐龙化石做过化学分析,得到了7 种氨基酸.我国在1994 年从河南省西

  峡县恐龙蛋化石群中,在一个软蛋化石中也提取出了动物的RNA 和DNA(核

  糖核酸及脱氧核糖核酸),因此通过对化学化石研究,对探明地球上生命起

  源和阐明生物的发展史有着重要的作用.


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。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,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,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是遗留下来的痕迹,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。在随后的岁月中,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,坚硬的部分如外壳、骨骼、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,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、结构(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)依然保留着;同样,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。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、遗迹就称为化石。


化石的形成条件:


(1)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,如壳、骨、牙或木质组织。然而,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,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,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。


(2)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。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地被压碎、腐烂或严重风化,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。


(3)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。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。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,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,被软泥覆盖。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。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。在德国的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,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、昆虫、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。

1 化石是由古生物遗骸或化石化的遗物经过多年沉积、压实、高温和其他地质作用形成的。

2 古生物遗骸或遗物被埋藏在地层中,被上层沉积物所覆盖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下方的沉积物逐渐变成石头,而古生物体则被周围的矿物质所替代,最终形成化石。

3 化石是研究古生物演化和地质学历史的重要证据,对于我们理解生命起源和地球演变历程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  •  标签:  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weixinjn.com/baike/7006.html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https://www.weixinjn.com/ 为 “微百科” 唯一官方服务平台,请勿相信其他任何渠道。